天天新消息丨毁掉一个人的罪魁祸首,竟然是这个-九游会网址

前言

有个同学向我诉苦:“老师,我明天要交三份ppt,可今天都周四了,我连一个标点符号都没写,急啊,怎么办呢?”

我有点好奇地问:“哪个领导让你一天写三份ppt的?”‍


(相关资料图)

这下她有点不好意思了:“也不能怪领导,他上周和上上周就布置了,是我自己拖到今天都没开始写。”

我问她:“过去的这两周做什么了,怎么会将所有任务都拖到最后一天,还没开始做?”

她说:“老师,你知道吗,这三份ppt都很重要。”

“第一份是售前方案,公司能不能签下这个订单,就看它了。”

“第二份是内部经验分享,要当着全部门所有同事的面讲,我很想通过这次分享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优秀。”

“第三份是领导委托代写的培训课件,领导要拿来讲课用。”

正因为这三份ppt各有各的用途,所以她都特别想交出完美答卷,但实际操作中她却发现难点重重。

第一份售前方案ppt,虽然她在网上搜集了不少与客户相关的资料,但总觉得有遗漏,不够全面,想继续搜索,却苦于时间不够。

第二份内部经验分享ppt,她想找一个既专业又活泼,既有共性又能展示自己个性的分享模板,但反复比较了十几款模板,发现要么太花哨,要么太严肃,到现在也没能找到心仪的那款。

对于第三份培训课件ppt,领导交代的部分内容,她不确定是什么意思,想找领导确认,又怕领导质疑自己的能力,瞻前顾后,时间都被蹉跎了。

这两周,她的时间就耗在搜索资料、比较模板以及纠结找不找领导上,每天都很焦虑,但就是无法动手写ppt。

她的这个情况就是典型的“完美主义”作祟,太想达成100分的完美状态,结果连60分都没做到,甚至直接就是0分。

如何破除这种完美主义心态呢?

从我自己的亲身体验,以及大量同学的有效反馈来看,在标准、开头、过程和结果四个环节做好减法,就能有效破完美主义。具体做法如下:

1、减少对标准的过度拔高,做到“刚刚好”

2、减少对开头的完美预期,敢于从“烂”开始

3、减少对过程的完美控制,善用“短平快”

4、减少对结果的自我苛求,多多自我谅解

减少对标准的过度拔高,做到“刚刚好”

完美主义者不管做什么,都本能地想做到最好,所以对任何任务的标准都定得很高。

比如,用思维导图梳理一个只给自己看的书本目录框架,完美主义者不仅会考虑每个节点的颜色、字体、线条的粗细,还会加上美轮美奂的图标。

一般人10分钟就能做好的导图,完美主义者能花上一个多小时。

梳理导图的本意,是建立对这本书的整体印象,从而来提高阅读效率的。

但反复调整颜色、格式、图标等细节,白白浪费了1个多小时不说,还将看书的热情都消磨光了。

可以说,这个精美无比的导图,不仅对读书毫无帮助,还大大降低了阅读效率,不做它直接看书的效果都更好些。

可见,事情并不是做得越完美就越好,不同的事情有着不同程度的要求。

真理往前一步就是谬误,做得“刚刚好”才是正途。

那哪些事情应该做到“刚刚好”?做到什么程度才叫“刚刚好”呢?

1、不重要的事,做到及格就是刚刚好

工作中,我们常常会遇到进退两难的境地。

你手头正在跟进一个能决定自己当月业绩的大项目,公司领导突然要你完成一份ppt,同事又在催你给他提供某个活动的物料,你会怎么处理呢?

这就需要你具备一定勇气,敢于把不重要的事情只做到60分。

因为你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:一个人的精力和资源是有限的,无法事事都做到90分。

只有在不重要的事情上减少投入,你才能腾出更多时间、精力和资源给重要的事。

2、重要的事,做到“不镀金”就是刚刚好

在youcore每年的年终总结上,我都会特别强调:年终总结的ppt千万不要做得很精美,不做ppt都行。

为什么要这么说呢?

因为年终汇报最重要的是今年目标的完成情况、工作数据和成果、明年的工作计划等实际内容,而不是ppt页面的美化程度等不解决实际问题的表面功夫。

这就是不镀金的意思,要“里子”,不要“面子”。

但我们很多时候,都喜欢做一些核心要求之外的无用功。

比如:花了很多时间调整ppt页面的配色和动画;或者记录一个会议纪要时,在排版和字体上花了很多时间,结果会议纪要迟迟发不出来。

我们之所以有这些不理智的“镀金”行为,主要是因为:

1、很重视某件事,想做到尽善尽美。‍

2、“镀金”比完成核心要求更容易,因此不自觉地就更乐意做。

因此,要避免“镀金”,就要学会划定范围,以及做到截止日大于质量。

1)学会划定范围

划定了范围,你就知道哪些才是核心要求,务必要做好;哪些是次要要求,甚至是可选要求,可做可不做。

就像做一顿一家三口吃的家常便饭,你知道三菜一汤是必须做的,至于是不是用精美的盘子来盛菜,这是可选要求,可做可不做。

2)截止日大于质量

在截止日与质量之间,完美主义者的选择天平总是会倾向于质量。

因此,要破除完美主义,就要将选择天平倾向截止日。

你要将截止日的优先级放得最高,到了截止日,不管完成得怎样,都先将成果交出去,做到“先完成再完美”。

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,避免你不自觉地去做各种“镀金”的事。

比如,到了任务的截止时间后,你对写完的ppt不满意,觉得页面的配色和字体太粗糙了,不精美。这时,就要克制住自己想再拖几个小时做页面美化的想法,先将ppt交出去。

破除对开头的完美预期,敢于从“烂”开始

接受了“刚刚好”的观念后,就可以开始动手做了。

这时新的问题又来了:迟迟不敢动手怎么办?

就像有一位刚转型售前顾问的同学告诉我,即使是很重要的事,他也会迟迟拖着不动手。

他说,公司领导在周一交待了一个很重要的项目给他,让他在本周六前务必写一个售前方案发给客户。

虽然他知道时间紧、任务重,而且这件事也很重要,但都周四了,他还是一个字都没写。

我就问他:“你为什么不写呢?”

他回答说:“这件事实在太难做了,很怕写不好,影响了项目签署,因此一想起来就焦虑,没心情做任何工作,这些天的上班时间主要就是在刷新闻、缓解情绪。”

很多人可能和这位同学一样,做事总希望有个完美的开头。越重要的事,越想博个满堂彩。

好的开头对做好事确实有帮助,但比起好的开头,人的畏难心理对事情成败的影响反而更大。

对一件事的开头预期得过于完美,反而会给你带来严重的畏难情绪,迟迟不敢动手。

那如何才能把畏难心理降至最低,立即开始呢?

这就是破除完美主义的第二个好方法:烂开始。

烂开始的背后原理,是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福格(b.j.fogg)教授提出的一个理解人类行为的模型——福格行为模型(foggs behavior model,fbm)。如下图所示:‍

图:fbm模型(又称mat模型)

这个模型指出个体要发生某个行为时,必须具备3个要素:

◆ 足够的动机(motivation)

◆实施这个行为的能力(ability)

◆实施这个行为的触发器(trigger)

如果对于一件事,你有足够的动机去做,又有实施这个行为的能力,同时还有各种触发器推动你,那么你就会很乐意去做这件事。

你之所以会对某些重要的事迟迟不敢动手,一拖再拖,主要原因就是你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做这件事。

比如,公司领导布置了一个任务,让你帮他写一份项目汇报,并语重心长地向你强调:这个汇报很重要,好好写,三天后给我。

一想到这个汇报要花三天并且要查很多资料,还要高质量地完成,你心里可能就会有一点发怵,然后看着时间一点点流逝,手机刷了好几个小时,就是拿不出动笔的勇气。

但如果你觉得自己很有能力处理手头的任务,你很快就会动手去做了。

就像公司领导布置任务时,换个说法:关于这个项目的情况,你将自己知道的先写出来发我,格式不限,内容不限,随便写!

你一听,立马就会拍拍胸脯说:没问题,我这就来整理。

一旦你将最烂的一稿写出来(其实只要动手去写,得到的结果往往都会比你以为的“烂”好上很多),公司领导可能会再对你说:不错,在这稿的基础上修改润色一下,做成ppt。

这么一来一往,同样是三天时间,你不知不觉就完成了一个质量过关的项目汇报,而且还省去了痛苦的心理建设过程!

因此,当心里畏难时,最好的方法就是告诉自己:“管他呢,先做了再说”,抱着“烂开始”的心态,你很容易就开始了。

如果你抱着“烂开始”的心态,你会发现再难的任务,它的第一步开始都很简单。

只要开始了,哪怕再烂,最后的结果都可能是完美。所以,敢于让一切从“烂”开始吧!

减少对过程的完美控制,善用“短平快”

通过“烂开始”,步子迈出去了,但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呢?万一启动后,再遇到困难,想拖延怎么办呢?

你还需要 “烂开始”的绝佳搭档“短平快”来做配合。

所谓“短平快”,就是将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周期更短、阻力更小、见效更快的小步骤。

1、短:周期更短

分解出来的小步骤,其完成的周期要小于你耐心保持的时间。

如果你耐心保持的时间是两天,那分解出来的步骤,最长完成周期就不能超过两天;

如果你耐心保持的时间是两小时,那分解出来的步骤,最长完成周期就不能超过两小时。

假如你用得惯番茄钟,那就更好了,标准的番茄钟的周期只有25分钟,再怎么没耐心的人,也能接受这个周期。

2、平:阻力更小

分解出来的步骤,除了要符合任务周期短这一要求,还要符合完成阻力小的要求,也就是最多要你跳一跳就能完成,甚至不用跳就能完成。

如果某个小步骤的挑战让你产生了阻力过大的感觉,你就可以进一步分解这个步骤,直至觉得没有阻力为止。

将任务拆解为难度更低的多个小步骤后,你就更愿意“烂开始”了,因为你的能力完全胜任开头步骤的要求,甚至还有超出。

比如,写项目总结报告时,我不要你写完了全稿才发我,就是先用思维导图梳理下你的大致思路发我,这个开头的小步骤,相较于写一个完整的项目总结报告,你是不是更有动力去做?

3、快:见效更快

分解出来的步骤,除了要满足短和平,还要见效快。最好是一完成,就有即时的表扬或奖励这样的正向反馈。

如果任务开始的前几个小步骤,你不断得到正向反馈,是不是就更有自信和动力继续往下做?

哪怕后面的几个步骤碰到了挫折和挑战,你也不会随便放弃,而是更愿意去挑战。

这就是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·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的作用,自我效能感会让你很有自信,觉得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。

所以,你只要反复体验过几次成功,就会觉得自己擅长这类事情,以后即使遇到了问题,你也不会认为是自己能力不足,而是会充满自信地寻求九游会网址的解决方案。

游戏就是利用了“短平快”的原理让你沉迷的:

1、短:每一关所耗费的时长都在你的耐心范围内,特别是前几关任务,很快就能完成;

2、平:每一个关卡的难度都在你的能力范围内,你跳一跳就够得到;

3、快:你每取得一个微不足道的进步,系统要么会给你放音乐,放烟花;要么满屏都是夸奖你的话,比如“你真棒”;要么就是双管齐下,一边放烟花,一边对你猛夸。

你也可以模仿游戏的原理,用“短平快”让自己沉迷在任务里。

减少对挫败的自我苛求,多多自我谅解

完美主义者除了做事前就会制定很高的标准、对做事的开头有着完美预期、对做事的过程追求完美控制外,对做事的结果还有着苛刻的自我要求。

一件事哪怕别人觉得已经做得不错了,完美主义者还会给自己吹毛求疵,认为哪儿哪儿还不够好,如果做得有问题了,那就更得将自己往死了批。

从小以来,我接受的教育就是这样:要自我严格要求,多做自我批评。

我对此深信不疑,尤其在求学期间,更是身体力行。但自从工作后,我的这个信念就逐渐开始动摇了。

等到我创办youcore,接触了更多各种类型的学员后,这个信念就彻底崩塌了。

为什么呢?

因为太过严厉的自我批评对我们普通人,尤其是完美主义者,往往适得其反。它会导致下面三个严重的副作用。

1、自我效能感降低

自我严格要求、多做自我批评的本质,就是要求出现问题后多找自身原因,甚至只找自身的原因。

多找自己的原因,确实有必要,因为它能帮你发现不足。但不能矫枉过正,如果自我批评过于严厉,问题就大了:它会导致你的自信水平下降,甚至会导致自我否定,也就是自我效能感降低。

一旦自我效能感降低,你就会习惯性地认为自己不行。

比如,第一次见客户后结果不好,回来痛定思痛总结了18条原因,全是对自己的问责:自己懒、自己笨、自己口拙、自己不会揣摩人心。

18条原因里,压根没提公司对自己没有做拜访前的培训,也没有提供相应的指导与方法。

在这种严厉的自我批评下,一想到下周又要去拜访客户,你难免就要在心里打退堂鼓:算了,我不是做售前的料,要不转行算了。

2、自我妨碍策略的诱发

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研究,人都是有自尊倾向的,尤其是完美主义者,自尊倾向更严重。

当严厉的自我批评碰上自尊倾向时,矛盾就来了:严厉的自我批评要求你将原因都归在自己身上,但自尊倾向又不允许你贬低自我。

这种矛盾状况就会诱发你采取一种自我欺骗的心理策略,即“自我妨碍策略”

什么意思呢?

就是你还是会将失败归因于自己,但你会找一个让自己自尊能接受的理由,然后再有意地将这个理由刻意放大为主要原因。

比如,考试前努力复习但是没及格,下次考试前就会故意不复习。

这样,虽然两次考试都没及格,但相较第一次考试,第二次考试没及格你心里会好受点:不复习,考试没及格,这只是态度问题;复习了,考试没及格,这就是能力有问题了。

你看,用这种自我妨碍的策略,你攻击自我的重点就不是自尊程度很低的“笨”,而是让你自尊程度高了不少的“不努力”。

这种策略发展下去,你会因为害怕失败,而去主动制造失败。通过自我心理欺骗,即“我不是不行,我只是没发力”,来回避对自身能力的攻击。

3、“破罐子破摔”的恶性循环

严厉的自我批评会带来强烈的懊恼感和自责感,从而让人将接下来的精力和时间,都用于对过去的懊恼和自责。

一旦人处于自责状态时,意志力往往又更薄弱。

比如,减重时多吃了一顿烧烤,你就会不断懊恼:糟了,这周运动的汗又白流了,我怎么自控力就这么差呢?

你越想越气,后来终于给自己找了个开脱的理由: “人类花了几百万年才走到了食物链顶端,我这也不吃,那也不吃,那做人还有什么意义?!”

于是,那次你不但吃了烧烤,还喝了一杯奶茶,外加一笼生煎包。

可吃完后,你更后悔了,可能会想:“我到底在干什么?”

一个“放纵—后悔—再放纵—再后悔”的恶性循环就这样形成了。

你看,原本用于帮自己进步的自我批评,一旦没用好,反而适得其反,你很容易在懊恼里耗干精力,丧失前进的勇气。

因此,你不能一味地自我批评,还要学会自我谅解。

正确的自我谅解看似放松要求,实则更能提高你持续做好一件事的韧性。

自我谅解能很好地把你从后悔、羞耻、自责和绝望的泥潭中拉出来,打破“放纵—后悔—再放纵—再后悔”的恶性循环。

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,没有懊恼出来的辉煌。祝你在自我谅解中变得越来越优秀!

总结

读完这篇文章,你会发现,你不需要是“完人”,甚至哪怕毛病一大堆,一样可以很优秀,一样可以在别人眼中“光芒万丈”,只要你做好下面四点“减法”:

1、减少对标准的过度拔高,做到刚刚好‍

2、减少对开头的完美预期,敢于从“烂”开始‍

3、减少对过程的完美控制,善用“短平快”‍

4、减少对挫败的自我苛求,多多自我谅解‍

莱昂纳德·科恩说:“不够完美又如何,万物皆有裂痕,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”,祝我们大家都能走出完美主义的禁锢,与缺憾和解!

关键词:

网站地图